魏晋时期,人们崇尚清谈,说话往往简单,但是又拐弯抹角藏着些哲理,以体现说话者的机敏。能说会道者,往往打小就会被人所记录,最著名的就是孔融的那句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了,能言善辩也是当时名士自抬身价的重要方式。因此《世说新语》的第二部分为“言语”,共一百零八则,记录的都是魏晋人士的机智妙答。
这第一篇中出现的人物边让,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不深,但是却差点让曹操在割据一方的“发育期”早早翻车,《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一》就讲了一个他的故事。
边文礼见袁奉高,失次序。奉高曰:“昔尧聘许由,面无怍色。先生何为颠倒衣裳?”文礼答曰:“明府初临,尧德未彰,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!”
边让颠衣(AI绘图)
边让谒见袁阆(láng)的时候,举止有些手忙脚乱的。袁阆说:“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,许由脸上没有愧色。先生为什么衣裳都穿得颠倒了呢?”边让回答:“明府刚到任,像尧帝那样的德行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,所以我这个小老百姓才这样慌乱啊!”
展开剩余75%其实《世说新语》中的很多话就是纯抖机灵,根本不适合公开说。名士袁阆见到边让衣服都穿反了,只是有些揶揄地问了一下,边让却直接讽刺人家“无德”,搞得自己的长官袁阆直接下不了台,实在是有点讥讽的过火了,这种性格或许也是后来其得罪了曹操的原因吧。有学者考究此事件发生在光和元年(178年)至三年(180年)汉灵帝刘宏在位间,其时边让年龄约在27—29岁之间。
边让,字文礼,生于东汉末年的陈留郡浚仪县(今河南省开封市)。这个人在《后汉书》中,与很多文人名士被列入到了《文苑列传》这个章目中。虽然关于他的介绍看上去有一千五百多字,但实际上95%的内容都是他借楚灵王游章华台而讽刺当时东汉社会的一篇文章《章华赋》,以及议郎蔡邕把他推荐给何进时啰哩啰嗦一大堆夸奖他的话,导致后人非常难考究他的事迹。
我们只知道边让年少时候就善于辩论,和陶丘洪、孔融齐名,受到蔡邕推荐被大将军何进征辟(约184年)为令史。边让擅长通过观察来分析判断,也擅长辞令,当时与孔融、王朗同为名流。
后边让因为才高八斗而出任九江太守(约189年),但当时人们实际上觉得他能力不行。到了初平年间(190-193年)的时候,因董卓之乱,边让干脆辞了官回到了陈留郡。九江郡实际上远离董卓之乱的中心,结果边让这点压力都受不了,看来的确是眼高手低的人物啊。
边让回到陈留家中后,恃才傲物,又和在陈留起兵的曹操对不上眼。约在192-193年的时候,同乡人向曹操诬陷边让,曹操则让郡中官员将边让就地诛杀,这就是关于边让生平的全部记录了。《三国演义》第10回的边让为九江太守,与陶谦交厚。曹操攻徐州时,边让闻知徐州有难,自引兵五千来救。曹操大怒,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。罗贯中这么改编,大概是因为边让的事迹和孔融的相似,所以只留下了孔融的事迹。
曹操内心OS:边让让我下不了台,我就让他下去找他太奶
《后汉书》中记录边让是死于建安中(约210年左右),为什么本文要说他死在初平年间呢?因为兴平元年(194年)陈宫、张邈叛变曹操,迎吕布进入兖州,原因之一就是曹操杀了名士边让,而吕布夺取兖州是在194年,因此边让只能是死在了初平年间。史书上这样前后矛盾的记录,很多的。
陈宫、张邈等人叛变曹操时,曹操正在领兵征伐陶谦,后方州县十分空虚。而叛乱发生后,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,仅余鄄城、范、东阿三座县城还在曹操手里,“后院起火”让曹老板遇到了其一生中最大的危机,一着不慎那就没有后来的“三国”了。
幸好有程昱、荀彧等人的出谋划策,曹操得以击败吕布,最终化险为夷,陈宫、张邈等人也先后败亡。当然《三国演义》中曹老板与陈公台的依依不舍,那都是文艺作品虚构的内容了。
通过《世说新语》这则小故事,就可以看出边让这个人恃才放旷,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“嘴巴有毒”,所以他得罪曹操还真有可能不是人曹操气量小,而是边让嘴巴不讨好。至于陈宫、张邈等人叛变曹操,到底是因为边让之死还是什么其他原因,就说不清楚了。
参考资料:
刘志伟 边让见袁阆原型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真相蠡测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 (03)
发布于:广东省51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正规的股票配资网-配资股市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