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夏天,晋冀鲁豫解放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国民党调集了30万大军,从东西两面向我们猛扑过来。我们手里加上民兵,总共才5万人,兵力差得悬殊得厉害。这下儿,大家脑袋都懵了,是该退到黄河以北休整,还是坚持打下去,拼一拼,不让敌人占便宜?这个选择,关系到整个解放战争的成败。
刘邓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。他们一边考虑一边权衡,要不要硬碰硬,接受高伤亡,给中原地区的陈毅和李先念减轻压力;一边又想,若退守,可能会失去很多宝贵的时间和地区。经过一番折腾,最后他们觉得,坚持打的局面更有利于形势的整体发展。逃避虽然能保住一些兵力,可打赢一场硬仗,才是真正能扭转劣势的办法。
,四个纵队,谁来冲锋呢?这场战斗注定不轻松,伤亡基本上是必然的。不管谁上,都会面临巨大风险。刘邓决定,召集一个会议,让各个纵队的司令和政委们发表意见。
刘邓讲完形势分析后,皱着眉看着台上的几个军官。这一刻,大家都屏住了呼吸,心里都想,难道有人会勇敢站出来,接这个任务?场面特别闷,除了刘邓说话,没人出声。因为兵力悬殊,谁都知道打赢不太可能。
突然,刚成立不久的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站了起来,打破了紧张的气氛。他大声说:“我们六纵要出战!”他还说,自己和政委商量过了,六纵虽然年轻,但一定要上,拼一拼。从保护二纵、三纵、七纵的角度出发,用六纵作为主攻力量,才能保证整个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坚持。
场上的气氛瞬间变得激烈。刘邓提醒他说:“你们兵力太少,一旦投入战斗,很可能全军覆没,不是真家伙。”但王近山没有退缩,他把帽子扔到桌子上,豪气冲天:“我们先拼,打得剩下一两支旅也行!我做旅长,老杜(六纵政委)做旅政委;打剩一个团,我当团长,老杜当团政委;打剩一连,我就做连长,老杜做指导员。只要我们全队拼死,党和太行山的父老乡亲们都不会忘了我们!”
他讲的那番话,气得旁人心潮澎湃。刘邓都差点感动得流泪了:“好,就你们六纵上!”他们坚定地点头。场上局势仿佛变得明朗了。
这时,不得不提的是,刘伯承也站起身,把兵力部署清楚讲了一遍。他强调,敌人虽然调来30万兵力,但大部分不过杂牌。真正不能小看的,是敌人西路的赵锡田指挥的整编第3师。这是蒋介石心头的刺,也是敌人的王牌主力。只要我们能歼灭这个师,其他部队就算不死也会被吓退,场面就会变得容易。
王近山听得懂,明白刘邓的战略。他知道,不用和那些“杂牌军”纠缠,最重要的是集中火力,先干掉最强的那一股。只要打掉了,一场仗就变得简单了。
回到队里后,他立刻制定了行动计划:引诱敌人深入,然后集中优势兵力,打一场歼灭战。8月23日,他的队伍开始和敌人接触,按照计划边战边撤。这个策略很奏效,敌人上当了!到十天后,王近山成功将赵锡田诱到了定陶北边的大杨湖。
到了9月3日夜晚,王近山亲自带队发起猛攻。敌人赵锡田,蒋介石的亲信部队,虽然拼死反抗,开始架设工事自保,但也挡不住我军的猛攻。血战三天,六纵攻势逐渐展开,终于撕开敌人的防线,把赵锡田整编第3师全歼,活捉了赵锡田本人。
毛主席在战报收到后,连续三次发电报表扬这次胜利,称“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”,这次战斗是战场上的经典典范。六纵在这场战斗中显示了惊人的战斗力,一下子成了中央军核心力量,名声大振。
这场定陶战役,不只是一次普通的胜利,更像是用血和汗水写成的教科书,告诉我们“打赢仗靠的不是人数多,而是战术巧”。王近山带领六纵的勇气和决心,成为后人铭记的经典,也让整个解放区士气大振。这一战,让他们真正站在了战场的前沿,迎来了一场生死攸关的“硬仗”。
51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正规的股票配资网-配资股市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