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英得到师门“武林三圣”的全力支持,背后有着一群武艺高强、忠诚无比的师兄弟与徒弟,凭借着自己担任三门总门长的身份,他投靠了满清,并成功建立了十三省总镖局。凭借着卓越的战力,胜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江湖人物,而是成为了一个不穿官服的清朝官员,掌握了平山和灭岛等多个地区的势力,获得了清朝朝廷的高度重视与宠信。即便在退休后,他的影响力依然延续,由他的得意大徒弟黄三太接替了他的位置。黄三太继承了胜英的衣钵,并且在为清朝扫荡江湖反清势力的过程中,比他师傅走得更远,贡献更大。
然而,胜英为何选择黄三太而不是其他人作为接班人呢?虽然黄三太的武功未必是最为出众的,但他具备了与胜英相似的优良品格,光明磊落、侠肝义胆,且拥有容纳不同人才的胸怀。黄三太不仅具有极强的政治头脑,他从不贸然出击,总是三思而后行,注重谋划,绝不打无把握的仗。这些特质使他成为了胜英的最佳接班人。
黄三太在“忠义侠”的称号下,不仅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还被康熙帝任命为大清武术同盟会督办。这些身份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后台,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为自己的师门和十三省总镖局做出贡献。他通过兼并全国镖局、收购势力,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实力,还为自己提供了强力的保镖保护。在这个过程中,黄三太逐渐脱离了单纯的武林大侠角色,开始在朝廷与江湖之间游走,成为了一个政客。他的成功在于能够灵活应对局势,懂得如何为达目的而屈伸自如,掌握人脉与利益的平衡。
展开剩余71%与黄三太相比,窦尔敦在反清力量中显得更为单纯和冲动。尽管窦尔敦一度成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和连环套的总寨主,赢得了众人的支持,但他并不具备黄三太那样的远见和谋略。窦尔敦刚刚出道时,就在保定府遇到了胜英的徒弟胡景春,准备通过兼并永昌镖局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然而,他忽略了与胡景春一同比武的筹码已经不合适,这一举动也显得冲动且不够深思熟虑。接下来,窦尔敦在行事上表现得一意孤行,缺乏战略眼光,经常任性而为,听不进他人的建议,始终依赖个人英雄主义来解决问题。
相较于窦尔敦的鲁莽,黄三太显得更为深沉和理智。在面对新崛起的窦尔敦时,黄三太并没有直接采取激烈手段,而是巧妙地利用赖九成引发山东绿林道八大处的内讧,逐步控制山东武林的局势。当赖九成不再有效时,黄三太又安排胜英的儿子胜奎出马,接着又派遣夏侯山、红衣女剑客牟少秋等人参与其中。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布局,黄三太为自己的门派和十三省总镖局稳固了更强的地位。
黄三太清楚窦尔敦的性格弱点,他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策略。在一场比武中,他邀请窦尔敦前往河间府李家林挑战,而这正是十三省总镖局的地盘。虽然身边人都劝窦尔敦不要贸然前往,但他依然决定带着四个徒弟前去比武,做出了一个明显不智的决定。而黄三太则集结了最强的战力,包括诸葛山珍、弼昆、蒋伯芳、叶成龙、欧阳天佐、欧阳天佑、萧杰、孟凯、夏侯山、胜奎、李昱、高恒、胡景春等人,这些都是胜英多年平山灭岛中锤炼出来的顶级战力,整场比武胜负已成定局。黄三太不轻易出手,但一旦出手,必定稳操胜券。
比武开始后,窦尔敦的信心膨胀,他击败了成名已久的弼昆、蒋伯芳,内心一度产生了“大侠风范”的错觉,觉得自己并非黄三太的对手。黄三太深谙人性,他巧妙利用了窦尔敦的骄傲心理,提出如果自己输掉比赛,就辞去十三省总镖局总镖师的职务,永远退出江湖。然而,窦尔敦却提出了如果他输掉比赛,就退出武林,丢掉三节棍的绰号,放弃独霸山东的地位。这一提议,透露出窦尔敦的幼稚与短视,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比武背后隐藏的深远意义。
最终,比武结果不分伯仲,窦尔敦略占上风,凭借年轻力壮,而黄三太则凭借经验与智慧稳住了阵脚。随着比武进展,黄三太的一招“甩头一子”打破了窦尔敦的气势,使其失去了这次机会。通过这一场比武,黄三太精准地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,而窦尔敦虽不乏武力,却完全缺乏长远眼光,最终输得惨败。
即使在输掉比武后,窦尔敦依然没有认清自己的局限,他对自己败给黄三太感到愤愤不平,并将责任推给黄三太,甚至通过《盗御马》一书将这场比武归咎于他人。最终,窦尔敦没有意识到,他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表现,反而削弱了整个反清事业的整体实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正规的股票配资网-配资股市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