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树声凭啥能在李先念、许世友、王建安、周纯全这些四方面军的大佬和猛将中脱颖而出,代表四方面军拿到大将军衔呢?
很多人碰到这个问题,估计第一反应就是,你这不是在说废话嘛?
王树声在那时候是四方面军的二把手,副总指挥的位子,而其他几位都是军里的头头。一把手徐向前后来成了元帅,那王树声作为副总指挥,自然也就是大将级别的人物了。
说实话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我问你哈,萧克他可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呢!为啥他没能代表二方面军拿大将军衔呢?
很明显,王树声能拿到大将军衔,光靠他作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经历是讲不通的。
那究竟是啥原因导致的呢?我琢磨着,大概有下面这四个缘由。
首先,王树声是带头搞黄麻暴动的人。
1927年,我军刚开始那会儿,搞了好些大动静的起义和暴动,像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、黄麻那边也闹得凶,还有广州起义、湘南地区、平江和平白地区都发生了暴动。除了黄麻暴动那帮领头的人命运多舛,其他起义的带头大哥们,大多数都挺过了革命的风风雨雨,活了下来。后来新中国成立了,他们还都成了我军的大领导,坐在了高高的位置上。
南昌起义咱们就先搁一边,那场起义后来出了七位咱们共和国的元帅。说到秋收起义,也有代表性的元帅罗荣桓,还有大将谭政。广州起义呢,聂荣臻和叶剑英两位元帅是其中的佼佼者。湘南暴动则是朱德、陈毅和林彪这几位元帅的舞台。平江起义,彭德怀元帅那可是代表人物。白色起义虽然没出元帅,但大将张云逸也是响当当的人物。
说到黄麻暴动,好多领头人都在红军那会儿牺牲了。像总指挥潘忠汝、副总指挥刘光烈和吴光浩,还有参谋长汪奠川,特委书记符向一这些,都在1930年前一个个走了。党代表戴克敏更冤,32年的时候被错杀了。就王树声,当时起义军第二路军的副总司令,是黄麻起义领导层里唯一一个熬到建国后的。其他的,比如许世友、王建安、李先念他们,虽然也参与了黄麻暴动,但那时候职位不高,不算是领导层的大人物。不过,他们在革命后期可是大放异彩,战功赫赫。
不过说到黄麻暴动的标志性人物,王树声肯定是首选。要是给他挂上大将军衔,那绝对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合适的做法。
再者,王树声来自历史悠久的红四方面军,根正苗红。
黄麻暴动过后,王树声一直在鄂豫皖这块地上打拼。后来起义的队伍被整编成了第7军,人数就72个,他这时候当上了第一大队的党代表,带着大家在柴山堡那块地方建起了根据地。再后来,第7军又变成了第31军,人数涨到了120,王树声又挑起了91团党代表的担子。
1930年那会儿,鄂豫皖地区的三支队伍合在一块儿,成了第1军,王树声就当上了第1师第1团的领头人,带着队伍参与了鄂豫皖苏区头一回的反围剿大战。后来,第1军又变成了红4军,王树声又成了第10师第30团的团长,再次投身到鄂豫皖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里。打那以后,王树声还升了官,做了红4军第11师的师长,后来又调到73师当师长了。
1933年那会儿,红四方面军挪到了川陕地区,王树声就带着队伍去打了反“三路围攻”的仗。仗打完了,红四方面军从4个师扩成了4个军,王树声也跟着迎来了自己的大好时光。他升官了,成了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,还兼着31军的军长呢。
后来那几年,王树声担当起四方面军的二把手,帮一把手徐向前打仗出谋划策。走完长征路后,他们最终在1936年10月把队伍安全带到了陕北。
从1927年至1936年这九年时光里,王树声一路走来,经历了不少地方。从黄麻暴动开始,他到了鄂豫皖苏区,后来又转战川陕根据地。经过长征的艰难跋涉,他最终到达了陕北。这一路,王树声都是红四方面军里的重要领头人物。
在这方面,王树声相较于萧克,具有明显的长处。
萧克虽然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头头,但为啥他没拿到大将军衔呢?原因就是他没参与湘鄂西那块根据地的建立,也不是红二军团一路走过来的老同志。萧克啊,他是在长征路上才赶到湘西的,说到底,他更像是红一方面军那边的人。这样一来,他自然就不能代表红二方面军去领大将军衔了。
王树声是从鄂豫皖地区走出来的本地人,并且长期在红四方面军里担任重要领导角色,所以他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代表被授予大将军衔,这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第三点,王树声加入了西路军,并且他是那场战斗中幸存下来的人。
西路军的事儿,在红四方面军的历史上那是必提的一章。1936年10月,红四方面军一到陕北,中央就给他们下了任务,说要他们往西过黄河,打宁夏战役,主要就是想干掉马步芳,打开个新局面。
红四方面军总部接到电报,立马就让第30军打头阵,先过河去,紧接着第9军和第5军(军长还是董振堂)也跟着渡黄河。在那三个军两万多渡河的人里头,不光有徐向前、陈昌浩这些大领导,还有李先念、董振堂、程世才、李聚奎这些打仗厉害的将领。王树声在过河前是红四方面军的二把手,过了河,他还是西路军的二把手。
西路军过了河才发现,甘肃和宁夏那边的情况真是复杂得很。南边,从兰州追过来的中央军紧跟不舍;西边,马步芳的青马部队虎视眈眈;北边,还有马鸿逵的宁马军挡着道,这简直就是四面受敌啊。而且,大西北这边咱们没啥群众基础,啥都不熟悉,别说打败马步芳了,就是想安全撤走都挺难的。
从1936年11月开始算起,一直到1937年3月,就这么短短四个多月,咱们西路军跟青马、宁马那是拼死打仗啊。两万多的红军兄弟,硬是把河西走廊给染红了。
古浪那场仗,第9军被打得很惨,伤亡人数超过了一半。到了高台战斗,第5军几乎全没了,连军长董振堂都牺牲了。接下来的倪家营子一战,更是让我们西路军整体受到了致命打击,最后剩下的三千多人,也只能分散开来,各自突围求生。
西路军遭遇挫折后,李先念和程世才带着左支队的一千多号人奋力冲出重围,与此同时,王树声和李聚奎也领着右支队的一千多战士成功突围。在往外冲的艰难旅程中,王树声跟其他西路军的干部战士没啥两样,都是靠一路变换装扮、沿路乞讨,这才好不容易回到了延安。
红四方面军走完长征到达陕北后,9军、30军的部分领头人去了西路军,而4军、31军的一些领头人则留在了后方。等到后来红军变成八路军那会儿,4军和31军的那些干部更有可能被提拔上去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到了五五年给大伙儿授军衔那会儿,要挑个代表红四方面军的大将,那肯定得从打过西路军的干部里找。不然的话,咋对得起那些在祁连山里牺牲的红军英雄们呢。
写到这儿,说白了,能真正代表红四方面军,拿大将军衔的,也就王树声和李先念两位了。
第四点要说的是,王树声加入了中原的突围行动,并且在鄂西地区持续奋战。
中原突围对李先念和王树声来说,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。
1946年的时候,蒋介石借着和平谈判的机会,表面上装着要和平的样子,背地里却偷偷调动兵马。到了那年6月,他指挥了30多万人的12个军,把中原军区的6万多战士团团包围在了湖北宣化店那一带。那时候,中原军区的司令员是李先念,副司令员则是王树声。
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咱们第二野战军先是猛冲猛打,一路跑到大别山,这就算是分了个界线。之后呢,咱们就在晋冀鲁豫和中原这两个地界上,分别跟敌人干了两场大仗。说起晋冀鲁豫那会儿,大将里头有个代表人物叫陈赓。到了中原这地界,大将的代表人物就得从李先念和王树声这两位里选了。
为啥选王树声而不是李先念呢?说白了,五五年那会儿,李先念早就不穿军装了。解放后,他先做了湖北省委书记,后来又跑到国务院,当了副总理还兼着财政部长。王树声就不一样了,解放以后,他先做了湖北军区的司令员,然后又去了中央军委,当上了总军械部部长,军装一直不离身。
总的来说,王树声能当上大将军,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战功有多显赫,而是因为他太有代表性了。无论是在起义那会儿,红军年代,还是抗战、解放的时候,王树声总是冲在最前面。甭管他打仗厉不厉害,立下多少功劳,在红四方面军的历史上,王树声这个名字是抹不掉的。
51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正规的股票配资网-配资股市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